眼底影像技术在过去十年间飞速发展。原有的成像技术更新换代,新型成像技术层出不穷,相关的研发投入、设备使用量和论文发表量均迅猛增长,同时向多技术联合、融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以及设备轻巧化和自动化等方向发展。但眼底影像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眼底知识体系规范化重塑、学术传播均衡性和独立性、“多模式影像”概念误读、新兴技术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验证、临床影像研究创新、原始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以及面向未来的眼底影像数据集成与分析系统等诸多挑战。
引用本文: 文峰, 张雄泽. 眼底影像的繁荣和挑战.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 37(2): 89-92.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10120-00043 复制
过去十年,由于扫描激光检眼镜(SLO)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成像技术在眼底领域的普及应用,眼底影像迅猛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新型的眼底成像技术不断涌现,眼底影像设备厂商的研发投入和竞争加剧,单个医疗机构拥有的眼底影像运行设备量增加了近3倍,眼底影像相关的论文发表量较前十年增长了3倍,眼底影像的临床应用量增长了数十倍,同时也极大提高了临床医生对眼底疾病的理解、诊断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深刻揭示了科技前沿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的趋势和特征。眼底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也集中在广视角/场、高分辨率、快速无创以及对眼底单细胞结构和功能代谢状态的评估。在这十年里,一些成像技术概念仍处于研发阶段,一些在临床实践中开始商业应用并迭代升级,而另一些则在临床实践和商业应用中被淘汰。眼底影像领域飞速发展,繁荣之下亦存在诸多挑战,需要同道们的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我国眼底影像事业的进步。
1 眼底成像技术概况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眼底成像技术包括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眼底自身荧光(FAF)、OCT和OCT血管成像(OCTA)、自适应光学成像(AO)、荧光寿命成像检眼镜(FLIO)等。
眼底照相技术发展至今已近百年,是临床医生眼底所见的客观记录。过去十年间广角和超广角眼底照相进入临床,包括新生儿眼底检查领域;光学镜头进展或SLO的应用,使免散瞳成为眼底照相机的常规配置;在可见光谱成像、单光谱(如无赤光)/单波长(如红外光)成像基础上出现了多光谱/多波长的组合成像;同时还有斜向光源的逆向模式下眼底深层成像等非常规眼底照相技术出现。
FFA临床应用已有半个世纪,是蓝绿光激发下使用荧光素钠作为眼底血管造影剂的有创性荧光成像,至今仍然是眼底成像中平面解剖结构(主要是视网膜血管)和视网膜内外屏障功能综合评估的典范。SLO技术的加入有了实时监视、小瞳下眼底造影等功能,解除了传统闪光造影设备的部分限制;手持接触式设备使儿童和婴幼儿造影普及;广角和超广角造影实现了全视网膜成像,而另一方面光学设备图像分辨率和细节极大地提升了造影精度。
ICGA是红外光激发下使用吲哚青绿作为眼底血管造影剂的有创性荧光成像,共焦SLO的应用提升了ICGA成像对比度和分辨力。由于在FFA显示为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病灶中的成分显示和亚型分类诊断上的优势,ICGA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也适合其他脉络膜疾病诊断,包括脉络膜肿瘤、脉络膜视网膜炎症疾病、脉络膜血管性疾病和Bruch膜疾病等。
FAF在过去十年间逐渐走入临床,特别是短波长下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内脂褐质为主的眼底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成像间接反映了RPE的功能,在视网膜营养不良、外层视网膜病变等一大类累及RPE的疾病中被广泛应用;同时对于RPE以外的视盘玻璃疣、卵黄样病变等的自身荧光成像有特征性诊断价值。
OCT是眼底影像划时代的发明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以类似于光学“超声”的原理,OCT无创性的断面成像革命性地改变了眼底影像实践。过去十年间已从时域系统更新至频域系统和扫频系统,轴向扫描速度达到2~10万次/s,轴向分辨率达到5~8 µm,迅速成为与眼底照相并列的最常用的临床眼底影像检测手段。而近年推出的基于Fourier域锁模的兆赫系统OCT,可有效实现2080万次/s轴向扫描[1];通过超高速成像,防止眼睛运动造成畸变,且实现了广视场和高质量的三维体积扫描。
OCTA是基于OCT时序重复图像的差异信号形成的算法成像,可以无创性地分层显示眼底血流。通过拼接成像,其范围可以达到近中周部区域。临床多应用于脉络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治疗前后的随访观察以及后极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诊断等。
AO是一种校正光学系统中像差的技术,引入眼底成像后,矫正人眼屈光系统的像差,能够显著改善眼底成像质量,结合SLO技术在活体视网膜上可观察到细胞分辨率的光感受器、神经纤维、血管细胞等。
FLIO是根据荧光衰减寿命来测量眼底荧光团的一种无创眼底成像技术,与FAF测量的荧光强度不同,该寿命与荧光团的密度和强度无关,可以避免脂褐质强荧光的掩盖而能更灵敏地检测弱荧光团,并提供有关视网膜结构完整性和代谢活性信息,揭示了其他成像方式无法呈现的隐藏的视网膜结构和生化的细微变化[2]。可用于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患者基因疗法的疗效评价,以及通过眼底FLIO改变早期诊断糖尿病、血脂异常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全身代谢性疾病[2-3]。
2 眼底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眼底成像技术除了自身的更新演进,其发展还呈现出以下趋势:(1)多种成像技术的联合和集成,形成结构和功能的综合成像。如AO结合SLO后再与FFA联合的AO-SLO-FFA技术,表现出比FFA明显更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可直观地观察到视网膜血管系统在组织细胞层面的微观细节,直至四级分支和毛细血管网的水平。血管直径、分支模式、曲折度和毛细血管密度等微血管属性的增强表征,达到了以前不可能达到的程度[4]。AO结合SLO后也可以与OCT联合,可对活体细胞层面上视锥和视杆细胞接受光刺激后诱发的外节伸长(光感受器外节响应刺激后盘膜间距增加发生物理变形)进行功能成像,作为与疾病相关的功能障碍或实验性治疗干预措施有效性的独特敏感指标[5]。另外,如尚在动物实验阶段的、结合光学和超声学技术的光声显微镜,它用短脉冲激光照射眼底组织,诱导声波后由超声波传感器检测,可视化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和组织,具有出色的分辨率和对比度,超高的灵敏度以及对视网膜和脉络膜的深层穿透。同时可以再与SLO或OCT、FFA集成,提供解剖、功能和分子水平上的眼底特征[6]。(2)近年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的深度学习经历了复兴,在图像识别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以此将对眼底影像产生深刻影响。眼底图像分割和分类已取得成功,监管机构已批准计算机辅助诊断模型。目前例如通过治疗前的眼底图像预测眼内药物注射后的AMD视力预后这类预测模型正在开发中[7]。另外人工智能模型还能给出一些临床医生无法想象的临床关联,例如通过眼底彩色照相预测患者人口学特征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贫血状态等[8]。眼底影像专业和从业人员将受益于人工智能的增强,而不是人工智能的替代。人工智能将提升并平均化眼底诊断的准确性,同时通过预测功能结果和治疗反应来实现个性化护理。(3)眼底影像设备越发趋于轻巧便携和自动化,出现了家用和手持OCT设备,甚至可利用手机等个人设备通过简易配件获取眼底影像;这些无创、便携、易得的自动化影像设备与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结合将催生眼科远程医疗的变革。
3 眼底影像繁荣下的挑战
眼底影像繁荣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1)多样化眼底影像的临床普及和研究井喷造成知识爆炸,特别是基于OCT的断面影像新知识极大冲击了过去主要基于平面影像的眼底知识和疾病分类体系,丰富的同时也造成冗杂和混乱。单以眼底疾病的术语来讲,例如与新生血管性AMD相关的大多数标准定义和分类可以追溯到以眼底照相和FFA作为眼底成像金标准的时代。目前OCT和OCTA在AMD临床诊疗中已广泛应用,各种混乱的新生血管性AMD相关术语急需新定义。由眼底病专家、影像专家和眼科病理学家组成的国际小组去年就发表了共识[9],指出“OCT和OCTA不能替代FFA和眼底彩色照相;相反,这些不同形式的成像互相增强并提供更多数据以提高分类的可能性”。共识中使用更精确的定义代替熟悉的旧术语,例如“1型黄斑新生血管(MNV)”、“2型MNV”和“混合型MNV”的新术语分别取代了“隐匿性CNV”、“典型性CNV”和“轻微典型性CNV”的旧术语。今后诸如此类的眼底知识体系的规范化和更新还需要继续。(2)与既往相对平稳的学术传递链条相比,过去十年间眼底影像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多时候远远快于知识沉淀和传播速度,加上新知识体量较大,加剧了研究型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眼底从业人员之间的认识鸿沟,同时设备厂商的片面宣传和突然崛起的大量线上的碎片化传播加深了某些错误观念。出现了一些如单凭OCTA显示出CNV形态就判断疾病活动性进行多次过度治疗,或病理性近视只要看到黄斑出血不进行病因确定就进行眼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的错误临床案例。因此,仍然需要加强基础和临床迫切需要的影像知识的全面讲解和出版,引导和规范学术传播的均衡性和独立性。(3)眼底影像设备的多样化和升级更新迅速下,“多模式影像”概念被误读,片面追求多而全,不同医疗机构间甚至开始了设备竞赛。“多模式影像”不在“多”而在于有效组合和互相印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平面和断面、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眼底影像设备组合仍然是主流。除了研究型机构以外,眼底照相和血管造影加上OCT设备的互补性和疾病普适性可以应付绝大多数的眼底疾病临床影像诊疗工作。对于基层机构,深入到眼底细胞水平的结构和功能影像设备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并无实用性。另外,对于FFA、ICGA与OCTA之间的抉择,FFA对于包括周边在内的眼底血管以及视网膜内外屏障功能的直接观察仍无法被替代,需要科学看待FFA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问题,要重视但没必要过分夸大;ICGA安全性比FFA更高,不良反应极少,值得进一步在脉络膜相关疾病中推广应用;在无创性的OCTA应用中,应注意到患者固视配合度、病变累及范围、影像伪迹、分层错误、低流量血管结构等对临床诊疗的影响。(4)与眼底影像结合的人工智能的许多模型尚未在大型外部实际数据集中进行验证和进行诊断准确性的系统评价。人工智能模型的诊断准确性研究需要比较影像医师、人工智能模型和人工智能增强影像医师三者,才能确定这项技术的净收益。作为一些尚主要局限于研究阶段的新兴技术,比如前文提到的AO-SLO-FFA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小范围临床实践来确定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以建立常规临床实施的有效性和适用性。(5)眼底影像的创新研究上国内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比重仍然不大,如何发出中国声音仍然需要国内广大同道的不懈努力。在临床眼底影像研究创新上,我们总结的六步法经验,可供大家参考:在临床眼底影像实践中注重捕捉异常、积累病例、提炼特征,继而通过检索文献、寻同存异,最后进行思辨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从一个体征或一个病例,进而积累到一组病例,最后能报道一种新的疾病、症候群或新的疾病特征。(6)目前新兴的眼底影像技术创新均不是国内发起的,仅有少数的比如AO的眼底成像在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有追赶国外的技术积累,科技原始创新和技术储备在眼底影像领域仍然任重道远。(7)眼底影像设备种类和型号众多,数据格式和分析软件多样,且不断推陈出新,国内近年逐渐普及的以图片为主要储存形式、浏览器为终端的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将逐渐无法胜任。新的眼(底)影像数据集成与分析系统多数囿于设备厂商品牌内部,尚无统一和标准化的端倪和趋势。未来的眼影像数据集成与分析系统可能也需要在类似未来万物互联时代的基于共同的底层操作系统、影像设备模块化接入的模式下运行。
过去十年,由于扫描激光检眼镜(SLO)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成像技术在眼底领域的普及应用,眼底影像迅猛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新型的眼底成像技术不断涌现,眼底影像设备厂商的研发投入和竞争加剧,单个医疗机构拥有的眼底影像运行设备量增加了近3倍,眼底影像相关的论文发表量较前十年增长了3倍,眼底影像的临床应用量增长了数十倍,同时也极大提高了临床医生对眼底疾病的理解、诊断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深刻揭示了科技前沿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的趋势和特征。眼底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也集中在广视角/场、高分辨率、快速无创以及对眼底单细胞结构和功能代谢状态的评估。在这十年里,一些成像技术概念仍处于研发阶段,一些在临床实践中开始商业应用并迭代升级,而另一些则在临床实践和商业应用中被淘汰。眼底影像领域飞速发展,繁荣之下亦存在诸多挑战,需要同道们的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我国眼底影像事业的进步。
1 眼底成像技术概况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眼底成像技术包括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眼底自身荧光(FAF)、OCT和OCT血管成像(OCTA)、自适应光学成像(AO)、荧光寿命成像检眼镜(FLIO)等。
眼底照相技术发展至今已近百年,是临床医生眼底所见的客观记录。过去十年间广角和超广角眼底照相进入临床,包括新生儿眼底检查领域;光学镜头进展或SLO的应用,使免散瞳成为眼底照相机的常规配置;在可见光谱成像、单光谱(如无赤光)/单波长(如红外光)成像基础上出现了多光谱/多波长的组合成像;同时还有斜向光源的逆向模式下眼底深层成像等非常规眼底照相技术出现。
FFA临床应用已有半个世纪,是蓝绿光激发下使用荧光素钠作为眼底血管造影剂的有创性荧光成像,至今仍然是眼底成像中平面解剖结构(主要是视网膜血管)和视网膜内外屏障功能综合评估的典范。SLO技术的加入有了实时监视、小瞳下眼底造影等功能,解除了传统闪光造影设备的部分限制;手持接触式设备使儿童和婴幼儿造影普及;广角和超广角造影实现了全视网膜成像,而另一方面光学设备图像分辨率和细节极大地提升了造影精度。
ICGA是红外光激发下使用吲哚青绿作为眼底血管造影剂的有创性荧光成像,共焦SLO的应用提升了ICGA成像对比度和分辨力。由于在FFA显示为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病灶中的成分显示和亚型分类诊断上的优势,ICGA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也适合其他脉络膜疾病诊断,包括脉络膜肿瘤、脉络膜视网膜炎症疾病、脉络膜血管性疾病和Bruch膜疾病等。
FAF在过去十年间逐渐走入临床,特别是短波长下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内脂褐质为主的眼底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成像间接反映了RPE的功能,在视网膜营养不良、外层视网膜病变等一大类累及RPE的疾病中被广泛应用;同时对于RPE以外的视盘玻璃疣、卵黄样病变等的自身荧光成像有特征性诊断价值。
OCT是眼底影像划时代的发明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以类似于光学“超声”的原理,OCT无创性的断面成像革命性地改变了眼底影像实践。过去十年间已从时域系统更新至频域系统和扫频系统,轴向扫描速度达到2~10万次/s,轴向分辨率达到5~8 µm,迅速成为与眼底照相并列的最常用的临床眼底影像检测手段。而近年推出的基于Fourier域锁模的兆赫系统OCT,可有效实现2080万次/s轴向扫描[1];通过超高速成像,防止眼睛运动造成畸变,且实现了广视场和高质量的三维体积扫描。
OCTA是基于OCT时序重复图像的差异信号形成的算法成像,可以无创性地分层显示眼底血流。通过拼接成像,其范围可以达到近中周部区域。临床多应用于脉络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治疗前后的随访观察以及后极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诊断等。
AO是一种校正光学系统中像差的技术,引入眼底成像后,矫正人眼屈光系统的像差,能够显著改善眼底成像质量,结合SLO技术在活体视网膜上可观察到细胞分辨率的光感受器、神经纤维、血管细胞等。
FLIO是根据荧光衰减寿命来测量眼底荧光团的一种无创眼底成像技术,与FAF测量的荧光强度不同,该寿命与荧光团的密度和强度无关,可以避免脂褐质强荧光的掩盖而能更灵敏地检测弱荧光团,并提供有关视网膜结构完整性和代谢活性信息,揭示了其他成像方式无法呈现的隐藏的视网膜结构和生化的细微变化[2]。可用于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患者基因疗法的疗效评价,以及通过眼底FLIO改变早期诊断糖尿病、血脂异常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全身代谢性疾病[2-3]。
2 眼底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眼底成像技术除了自身的更新演进,其发展还呈现出以下趋势:(1)多种成像技术的联合和集成,形成结构和功能的综合成像。如AO结合SLO后再与FFA联合的AO-SLO-FFA技术,表现出比FFA明显更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可直观地观察到视网膜血管系统在组织细胞层面的微观细节,直至四级分支和毛细血管网的水平。血管直径、分支模式、曲折度和毛细血管密度等微血管属性的增强表征,达到了以前不可能达到的程度[4]。AO结合SLO后也可以与OCT联合,可对活体细胞层面上视锥和视杆细胞接受光刺激后诱发的外节伸长(光感受器外节响应刺激后盘膜间距增加发生物理变形)进行功能成像,作为与疾病相关的功能障碍或实验性治疗干预措施有效性的独特敏感指标[5]。另外,如尚在动物实验阶段的、结合光学和超声学技术的光声显微镜,它用短脉冲激光照射眼底组织,诱导声波后由超声波传感器检测,可视化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和组织,具有出色的分辨率和对比度,超高的灵敏度以及对视网膜和脉络膜的深层穿透。同时可以再与SLO或OCT、FFA集成,提供解剖、功能和分子水平上的眼底特征[6]。(2)近年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的深度学习经历了复兴,在图像识别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以此将对眼底影像产生深刻影响。眼底图像分割和分类已取得成功,监管机构已批准计算机辅助诊断模型。目前例如通过治疗前的眼底图像预测眼内药物注射后的AMD视力预后这类预测模型正在开发中[7]。另外人工智能模型还能给出一些临床医生无法想象的临床关联,例如通过眼底彩色照相预测患者人口学特征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贫血状态等[8]。眼底影像专业和从业人员将受益于人工智能的增强,而不是人工智能的替代。人工智能将提升并平均化眼底诊断的准确性,同时通过预测功能结果和治疗反应来实现个性化护理。(3)眼底影像设备越发趋于轻巧便携和自动化,出现了家用和手持OCT设备,甚至可利用手机等个人设备通过简易配件获取眼底影像;这些无创、便携、易得的自动化影像设备与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结合将催生眼科远程医疗的变革。
3 眼底影像繁荣下的挑战
眼底影像繁荣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1)多样化眼底影像的临床普及和研究井喷造成知识爆炸,特别是基于OCT的断面影像新知识极大冲击了过去主要基于平面影像的眼底知识和疾病分类体系,丰富的同时也造成冗杂和混乱。单以眼底疾病的术语来讲,例如与新生血管性AMD相关的大多数标准定义和分类可以追溯到以眼底照相和FFA作为眼底成像金标准的时代。目前OCT和OCTA在AMD临床诊疗中已广泛应用,各种混乱的新生血管性AMD相关术语急需新定义。由眼底病专家、影像专家和眼科病理学家组成的国际小组去年就发表了共识[9],指出“OCT和OCTA不能替代FFA和眼底彩色照相;相反,这些不同形式的成像互相增强并提供更多数据以提高分类的可能性”。共识中使用更精确的定义代替熟悉的旧术语,例如“1型黄斑新生血管(MNV)”、“2型MNV”和“混合型MNV”的新术语分别取代了“隐匿性CNV”、“典型性CNV”和“轻微典型性CNV”的旧术语。今后诸如此类的眼底知识体系的规范化和更新还需要继续。(2)与既往相对平稳的学术传递链条相比,过去十年间眼底影像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多时候远远快于知识沉淀和传播速度,加上新知识体量较大,加剧了研究型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眼底从业人员之间的认识鸿沟,同时设备厂商的片面宣传和突然崛起的大量线上的碎片化传播加深了某些错误观念。出现了一些如单凭OCTA显示出CNV形态就判断疾病活动性进行多次过度治疗,或病理性近视只要看到黄斑出血不进行病因确定就进行眼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的错误临床案例。因此,仍然需要加强基础和临床迫切需要的影像知识的全面讲解和出版,引导和规范学术传播的均衡性和独立性。(3)眼底影像设备的多样化和升级更新迅速下,“多模式影像”概念被误读,片面追求多而全,不同医疗机构间甚至开始了设备竞赛。“多模式影像”不在“多”而在于有效组合和互相印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平面和断面、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眼底影像设备组合仍然是主流。除了研究型机构以外,眼底照相和血管造影加上OCT设备的互补性和疾病普适性可以应付绝大多数的眼底疾病临床影像诊疗工作。对于基层机构,深入到眼底细胞水平的结构和功能影像设备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并无实用性。另外,对于FFA、ICGA与OCTA之间的抉择,FFA对于包括周边在内的眼底血管以及视网膜内外屏障功能的直接观察仍无法被替代,需要科学看待FFA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问题,要重视但没必要过分夸大;ICGA安全性比FFA更高,不良反应极少,值得进一步在脉络膜相关疾病中推广应用;在无创性的OCTA应用中,应注意到患者固视配合度、病变累及范围、影像伪迹、分层错误、低流量血管结构等对临床诊疗的影响。(4)与眼底影像结合的人工智能的许多模型尚未在大型外部实际数据集中进行验证和进行诊断准确性的系统评价。人工智能模型的诊断准确性研究需要比较影像医师、人工智能模型和人工智能增强影像医师三者,才能确定这项技术的净收益。作为一些尚主要局限于研究阶段的新兴技术,比如前文提到的AO-SLO-FFA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小范围临床实践来确定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以建立常规临床实施的有效性和适用性。(5)眼底影像的创新研究上国内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比重仍然不大,如何发出中国声音仍然需要国内广大同道的不懈努力。在临床眼底影像研究创新上,我们总结的六步法经验,可供大家参考:在临床眼底影像实践中注重捕捉异常、积累病例、提炼特征,继而通过检索文献、寻同存异,最后进行思辨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从一个体征或一个病例,进而积累到一组病例,最后能报道一种新的疾病、症候群或新的疾病特征。(6)目前新兴的眼底影像技术创新均不是国内发起的,仅有少数的比如AO的眼底成像在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有追赶国外的技术积累,科技原始创新和技术储备在眼底影像领域仍然任重道远。(7)眼底影像设备种类和型号众多,数据格式和分析软件多样,且不断推陈出新,国内近年逐渐普及的以图片为主要储存形式、浏览器为终端的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将逐渐无法胜任。新的眼(底)影像数据集成与分析系统多数囿于设备厂商品牌内部,尚无统一和标准化的端倪和趋势。未来的眼影像数据集成与分析系统可能也需要在类似未来万物互联时代的基于共同的底层操作系统、影像设备模块化接入的模式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