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侯亚南, 刘磊, 王刚, 刘勇, 王一.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与剥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比较.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 36(12): 943-947.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01023-00502 复制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为高度近视严重并发症,发病机制可能与玻璃体视网膜表面牵拉、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RPE萎缩等因素相关[1-2]。玻璃体切割(PPV)联合ILM剥除手术是其治疗的经典手段[3-5]。但临床中发现,高度近视患者PPV联合单纯ILM剥除手术后存在黄斑中心凹区RPE裸露[6],其裂孔愈合称为RPE裸露性愈合或RPE开放性愈合,患眼BCVA较裂孔完全性愈合明显降低[7-8]。Michalewska等[9]首次采用反折ILM覆盖黄斑裂孔方法治疗裂孔直径>400 μm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后患眼视力和裂孔闭合率均得到提高。此后有学者将此方法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及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治疗[10-12]。对于经典治疗手段和改良方式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RPE层裸露程度的研究目前尚少。我们对一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PPV联合ILM剥除和ILM覆盖手术,对比观察两种手术方式手术后BCVA、黄斑裂孔愈合率、视网膜再脱离率以及RPE裸露程度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12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和合肥爱尔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8例78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67例67只眼。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55.6±9.6)岁。纳入标准:(1)近视屈光度≥6.00 D;(2)眼轴长度(AL)>26 mm;(3)OCT检查证实为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4)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B级及以下,无明显视网膜增生。排除标准:(1)手术中翻转的ILM在后续操作中被吸除或手术中虽翻转但手术后OCT检查未观察到ILM覆盖;(2)既往有眼部其他手术史;(3)黄斑裂孔合并其他视网膜裂孔的脱离;(4)合并角膜病变、视网膜视神经病变、视网膜肿瘤等影响视力因素的眼部疾病。
所有患者均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眼压、眼底彩色照相、OCT、A型和B型超声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手动及数指均记为0.01,换算为2.0 logMAR。采用德国Herdelberg公司OCT仪测量黄斑裂孔直径。裂孔直径定义为翘起神经纤维层断端之间的最小距离(图1)。

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PV联合ILM剥除组(ILM剥除组)和PPV联合ILM覆盖组(ILM覆盖组),分别为51例51只眼和27例27只眼。ILM剥除组51例中,男性9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54.71±9.32)岁;AL 26~30、>30 mm者分别为34、17只眼。ILM覆盖组27例27只眼中,男性2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57.37±9.96)岁;AL 26~30、>30 mm者18、9只眼。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0,P=0.245);两组患眼屈光度、AL、logMAR BCVA、裂孔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所有患眼均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或25G PPV。两家医院手术器械和设备由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统一采购,型号一致。手术均由具有丰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经验的主任医师完成。ILM剥除组,曲安奈德染色切除中轴部玻璃体,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和周边残留玻璃体;排出视网膜下液,吲哚青绿辅助染色,剥除血管弓内距黄斑裂孔缘2 DD范围的ILM。ILM覆盖组,剥除血管弓内距黄斑裂孔缘2 DD范围ILM,修剪出一块大于裂孔面积的ILM,反折覆盖于黄斑裂孔上;其余手术步骤同ILM剥除组。手术完毕时,根据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脱离程度及裂孔大小综合评估眼内填充物,ILM剥除组51只眼和ILM覆盖组27只眼中,玻璃体腔填充C3F8、硅油分别为1、50只眼和2、25只眼。
手术后随访4~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80±3.99)个月。ILM剥除组、ILM覆盖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2.57±4.13)、(10.37±3.3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80,P=0.120)。
随访时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以末次随访时间为疗效判定时间点,观察两组患眼BCVA、黄斑裂孔愈合、RPE裸露程度以及视网膜再脱离情况。以OCT检查所见,裂孔两端联接且基本贴合在RPE层,为完全愈合(图2A);裂孔断端贴合于RPE层,但两端之间仍有距离,为RPE裸露性愈合(图2B);裂孔断端翘起、黄斑区视网膜再次脱离,为未愈合(图2C)。裸露性愈合及完全愈合均判定为裂孔愈合。RPE裸露程度:RPE裸露性裂孔两端之间RPE层上未被神经上皮层覆盖的距离。回顾分析时间结点,硅油填充者为硅油取出手术后至末次随访之间的时间段;气体填充者为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后至末次随访之间的时间段。

采用SPSS 2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2个组患眼手术前基线资料、手术后BCVA及RPE裸露距离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2个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末次随访时,ILM覆盖组、ILM剥除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87±0.27、1.45±0.39。与手术前比较,2个组患眼BCVA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90、4.640,P<0.001、<0.001);2个组患眼间BCVA比较,ILM覆盖组患眼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0,P<0.001)。
ILM覆盖组患眼黄斑裂孔均愈合(100.0%,27/27),其中裸露性愈合、完全性愈合分别为2(7.4%,2/27)、25(92.6%,25/27)只眼;随访期间及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生视网膜再次脱离。ILM剥除组51只眼中,裂孔愈合45只眼(88.2%,45/51),其中裸露性愈合、完全性愈合分别为38(74.5%,38/51)、7(13.7%,7/51)只眼;未愈合,视网膜再次脱离6只眼(11.8%,6/51)。6只眼平均AL(30.12±2.20)mm;手术前裂孔平均直径(624.0±124.7)μm。2个组患眼裂孔裸露性愈合、完全性愈合以及视网膜再次脱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120、38.070、45.440,P=0.000、0.000、0.000)。ILM覆盖组、ILM剥除组患眼RPE裸露距离分别为(31.81±23.52)、(681.80±466.61)μm;2个组患眼RPE裸露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80,P<0.001)。
ILM剥除组、ILM覆盖组AL>30 mm患眼中,裂孔裸露性愈合、完全性愈合以及未愈合(视网膜再脱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2)。

3 讨论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高度近视患者常见并发症,对视功能影响较大。PPV联合ILM单纯剥除或覆盖是较常见的手术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末次随访时,ILM剥除组患眼BCVA低于ILM覆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M剥除组51只眼中,裂孔完全性愈合率仅为13.7%(7/51),明显低于ILM覆盖组(92.6%,2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ILM剥除组视网膜脱离复发率高于ILM覆盖组。因此,我们认为PPV联合ILM覆盖对患者手术后视力的提升、裂孔愈合及预防视网膜再脱离较PPV联合ILM剥除显著。与Takahashi等[13]类似研究结论一致。近期Xu和Luan[14]meta分析结果显示ILM覆盖有更好的裂孔闭合率,此与本研究结论也相一致;但meta分析同时发现,两组患眼手术后BCVA无明显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高度近视患者往往手术前存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导致手术后视功能不易恢复以及ILM覆盖组可能存在染色剂的毒性作用等。但需更大样本量研究结果加以证实。
本研究ILM剥除组患眼中,裂孔未愈合(视网膜再脱离)6只眼。患眼平均AL(30.12± 2.20)mm;手术前裂孔平均直径(624.0±124.7)μm;均存在不同程度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分析其复发原因可能与ILM剥除范围、脉络膜萎缩程度及AL有一定关系。综合既往研究和本研究结果,我们建议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尽量不单纯剥除ILM。ILM处理方法包括ILM反折覆盖、反折填塞、原位覆盖、非反折移植等[15-17]。本研究所采用的ILM反折覆盖,在既往类似研究中亦体现出优势[11-13,18]。目前,ILM覆盖和填塞争议较多,其争议多集中于覆盖的ILM在手术中及手术后恢复过程中容易移位、脱失;而ILM填塞会对RPE层造成损伤,填塞于裂孔内的ILM影响黄斑区外界膜、椭圆体带的修复[18-19]。ILM填塞、覆盖、剥除对比研究目前较少,填塞与覆盖何种方式更有优势尚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后ILM覆盖组、ILM剥除组患眼RPE裸露距离分别为(31.81± 23.52)、(681.80±466.61)μm;ILM剥除组患眼RPE层明显裸露且大于手术前裂孔直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手术前黄斑区视网膜处于脱离的松弛状态,OCT在扫描捕获过程中缺乏相对准确性,而手术后视网膜处于伸展的有张力状态,加之高度近视可能存在进一步巩膜扩张,后巩膜葡萄肿等因素的存在,导致手术后RPE裸露距离测量较手术前裂孔直径增大。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正常RPE组织由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覆盖以实现对其的保护,当出现黄斑裂孔,神经上皮层被拉开后,RPE因缺乏保护会出现增生、萎缩等并发症[20]。有研究者指出,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取决于RPE细胞的健康水平,黄斑裂孔手术后视力恢复与黄斑区RPE的健康水平相关[21-22]。当RPE层长期裸露缺乏神经上皮层的保护,势必影响RPE层的修复,也会影响患者的远期视力。RPE层的裸露不仅带来功能上修复的困难,还增加了光的直接毒副作用。有研究者指出,光线直接照射于RPE层,会破环RPE细胞的细胞壁,损伤细胞内DNA片段[23-24]。为此,我们提倡ILM覆盖尽可能保护RPE层,为视力恢复提供希望。
既往在对特发性黄斑裂孔观察中研究者发现,手术后视力恢复与手术后黄斑中心区外界膜和椭圆体带修复程度相关[25-26];与黄斑区视网膜内层结构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RGC层等的修复也存在一定关系[27]。Kim等[20]指出,随着黄斑裂孔闭合程度增加,黄斑区微结构的缓慢修复,手术后视力逐渐好转。另一项关于黄斑裂孔手术后固视稳定性研究结果发现,黄斑裂孔手术后,随着裂孔断端的逐渐贴合,视觉注视点可能从旁中心注视点越来越靠近中心注视点,其后视力得到提升[28]。这些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佐证本研究中视力与RPE裸露程度的关系。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治疗的重点是应尽一切可能使得裂孔断端达到触碰愈合。断端触碰后会给RNFL、外界膜、椭圆体带的修复带来更多机会,从而进一步实现黄斑区视网膜的神经联系的重建或重塑。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1)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缺乏随机分组,且每组样本量不同;(2)观察参数相对局限,仅观察了BCVA和RPE裸露程度,未涉及微视野、自身荧光的观察。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为高度近视严重并发症,发病机制可能与玻璃体视网膜表面牵拉、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RPE萎缩等因素相关[1-2]。玻璃体切割(PPV)联合ILM剥除手术是其治疗的经典手段[3-5]。但临床中发现,高度近视患者PPV联合单纯ILM剥除手术后存在黄斑中心凹区RPE裸露[6],其裂孔愈合称为RPE裸露性愈合或RPE开放性愈合,患眼BCVA较裂孔完全性愈合明显降低[7-8]。Michalewska等[9]首次采用反折ILM覆盖黄斑裂孔方法治疗裂孔直径>400 μm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后患眼视力和裂孔闭合率均得到提高。此后有学者将此方法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及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治疗[10-12]。对于经典治疗手段和改良方式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RPE层裸露程度的研究目前尚少。我们对一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PPV联合ILM剥除和ILM覆盖手术,对比观察两种手术方式手术后BCVA、黄斑裂孔愈合率、视网膜再脱离率以及RPE裸露程度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12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和合肥爱尔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8例78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67例67只眼。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55.6±9.6)岁。纳入标准:(1)近视屈光度≥6.00 D;(2)眼轴长度(AL)>26 mm;(3)OCT检查证实为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4)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B级及以下,无明显视网膜增生。排除标准:(1)手术中翻转的ILM在后续操作中被吸除或手术中虽翻转但手术后OCT检查未观察到ILM覆盖;(2)既往有眼部其他手术史;(3)黄斑裂孔合并其他视网膜裂孔的脱离;(4)合并角膜病变、视网膜视神经病变、视网膜肿瘤等影响视力因素的眼部疾病。
所有患者均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眼压、眼底彩色照相、OCT、A型和B型超声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手动及数指均记为0.01,换算为2.0 logMAR。采用德国Herdelberg公司OCT仪测量黄斑裂孔直径。裂孔直径定义为翘起神经纤维层断端之间的最小距离(图1)。

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PV联合ILM剥除组(ILM剥除组)和PPV联合ILM覆盖组(ILM覆盖组),分别为51例51只眼和27例27只眼。ILM剥除组51例中,男性9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54.71±9.32)岁;AL 26~30、>30 mm者分别为34、17只眼。ILM覆盖组27例27只眼中,男性2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57.37±9.96)岁;AL 26~30、>30 mm者18、9只眼。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0,P=0.245);两组患眼屈光度、AL、logMAR BCVA、裂孔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所有患眼均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或25G PPV。两家医院手术器械和设备由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统一采购,型号一致。手术均由具有丰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经验的主任医师完成。ILM剥除组,曲安奈德染色切除中轴部玻璃体,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和周边残留玻璃体;排出视网膜下液,吲哚青绿辅助染色,剥除血管弓内距黄斑裂孔缘2 DD范围的ILM。ILM覆盖组,剥除血管弓内距黄斑裂孔缘2 DD范围ILM,修剪出一块大于裂孔面积的ILM,反折覆盖于黄斑裂孔上;其余手术步骤同ILM剥除组。手术完毕时,根据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脱离程度及裂孔大小综合评估眼内填充物,ILM剥除组51只眼和ILM覆盖组27只眼中,玻璃体腔填充C3F8、硅油分别为1、50只眼和2、25只眼。
手术后随访4~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80±3.99)个月。ILM剥除组、ILM覆盖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2.57±4.13)、(10.37±3.3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80,P=0.120)。
随访时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以末次随访时间为疗效判定时间点,观察两组患眼BCVA、黄斑裂孔愈合、RPE裸露程度以及视网膜再脱离情况。以OCT检查所见,裂孔两端联接且基本贴合在RPE层,为完全愈合(图2A);裂孔断端贴合于RPE层,但两端之间仍有距离,为RPE裸露性愈合(图2B);裂孔断端翘起、黄斑区视网膜再次脱离,为未愈合(图2C)。裸露性愈合及完全愈合均判定为裂孔愈合。RPE裸露程度:RPE裸露性裂孔两端之间RPE层上未被神经上皮层覆盖的距离。回顾分析时间结点,硅油填充者为硅油取出手术后至末次随访之间的时间段;气体填充者为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后至末次随访之间的时间段。

采用SPSS 2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2个组患眼手术前基线资料、手术后BCVA及RPE裸露距离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2个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末次随访时,ILM覆盖组、ILM剥除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87±0.27、1.45±0.39。与手术前比较,2个组患眼BCVA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90、4.640,P<0.001、<0.001);2个组患眼间BCVA比较,ILM覆盖组患眼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0,P<0.001)。
ILM覆盖组患眼黄斑裂孔均愈合(100.0%,27/27),其中裸露性愈合、完全性愈合分别为2(7.4%,2/27)、25(92.6%,25/27)只眼;随访期间及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生视网膜再次脱离。ILM剥除组51只眼中,裂孔愈合45只眼(88.2%,45/51),其中裸露性愈合、完全性愈合分别为38(74.5%,38/51)、7(13.7%,7/51)只眼;未愈合,视网膜再次脱离6只眼(11.8%,6/51)。6只眼平均AL(30.12±2.20)mm;手术前裂孔平均直径(624.0±124.7)μm。2个组患眼裂孔裸露性愈合、完全性愈合以及视网膜再次脱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120、38.070、45.440,P=0.000、0.000、0.000)。ILM覆盖组、ILM剥除组患眼RPE裸露距离分别为(31.81±23.52)、(681.80±466.61)μm;2个组患眼RPE裸露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80,P<0.001)。
ILM剥除组、ILM覆盖组AL>30 mm患眼中,裂孔裸露性愈合、完全性愈合以及未愈合(视网膜再脱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2)。

3 讨论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高度近视患者常见并发症,对视功能影响较大。PPV联合ILM单纯剥除或覆盖是较常见的手术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末次随访时,ILM剥除组患眼BCVA低于ILM覆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M剥除组51只眼中,裂孔完全性愈合率仅为13.7%(7/51),明显低于ILM覆盖组(92.6%,2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ILM剥除组视网膜脱离复发率高于ILM覆盖组。因此,我们认为PPV联合ILM覆盖对患者手术后视力的提升、裂孔愈合及预防视网膜再脱离较PPV联合ILM剥除显著。与Takahashi等[13]类似研究结论一致。近期Xu和Luan[14]meta分析结果显示ILM覆盖有更好的裂孔闭合率,此与本研究结论也相一致;但meta分析同时发现,两组患眼手术后BCVA无明显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高度近视患者往往手术前存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导致手术后视功能不易恢复以及ILM覆盖组可能存在染色剂的毒性作用等。但需更大样本量研究结果加以证实。
本研究ILM剥除组患眼中,裂孔未愈合(视网膜再脱离)6只眼。患眼平均AL(30.12± 2.20)mm;手术前裂孔平均直径(624.0±124.7)μm;均存在不同程度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分析其复发原因可能与ILM剥除范围、脉络膜萎缩程度及AL有一定关系。综合既往研究和本研究结果,我们建议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尽量不单纯剥除ILM。ILM处理方法包括ILM反折覆盖、反折填塞、原位覆盖、非反折移植等[15-17]。本研究所采用的ILM反折覆盖,在既往类似研究中亦体现出优势[11-13,18]。目前,ILM覆盖和填塞争议较多,其争议多集中于覆盖的ILM在手术中及手术后恢复过程中容易移位、脱失;而ILM填塞会对RPE层造成损伤,填塞于裂孔内的ILM影响黄斑区外界膜、椭圆体带的修复[18-19]。ILM填塞、覆盖、剥除对比研究目前较少,填塞与覆盖何种方式更有优势尚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后ILM覆盖组、ILM剥除组患眼RPE裸露距离分别为(31.81± 23.52)、(681.80±466.61)μm;ILM剥除组患眼RPE层明显裸露且大于手术前裂孔直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手术前黄斑区视网膜处于脱离的松弛状态,OCT在扫描捕获过程中缺乏相对准确性,而手术后视网膜处于伸展的有张力状态,加之高度近视可能存在进一步巩膜扩张,后巩膜葡萄肿等因素的存在,导致手术后RPE裸露距离测量较手术前裂孔直径增大。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正常RPE组织由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覆盖以实现对其的保护,当出现黄斑裂孔,神经上皮层被拉开后,RPE因缺乏保护会出现增生、萎缩等并发症[20]。有研究者指出,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取决于RPE细胞的健康水平,黄斑裂孔手术后视力恢复与黄斑区RPE的健康水平相关[21-22]。当RPE层长期裸露缺乏神经上皮层的保护,势必影响RPE层的修复,也会影响患者的远期视力。RPE层的裸露不仅带来功能上修复的困难,还增加了光的直接毒副作用。有研究者指出,光线直接照射于RPE层,会破环RPE细胞的细胞壁,损伤细胞内DNA片段[23-24]。为此,我们提倡ILM覆盖尽可能保护RPE层,为视力恢复提供希望。
既往在对特发性黄斑裂孔观察中研究者发现,手术后视力恢复与手术后黄斑中心区外界膜和椭圆体带修复程度相关[25-26];与黄斑区视网膜内层结构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RGC层等的修复也存在一定关系[27]。Kim等[20]指出,随着黄斑裂孔闭合程度增加,黄斑区微结构的缓慢修复,手术后视力逐渐好转。另一项关于黄斑裂孔手术后固视稳定性研究结果发现,黄斑裂孔手术后,随着裂孔断端的逐渐贴合,视觉注视点可能从旁中心注视点越来越靠近中心注视点,其后视力得到提升[28]。这些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佐证本研究中视力与RPE裸露程度的关系。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治疗的重点是应尽一切可能使得裂孔断端达到触碰愈合。断端触碰后会给RNFL、外界膜、椭圆体带的修复带来更多机会,从而进一步实现黄斑区视网膜的神经联系的重建或重塑。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1)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缺乏随机分组,且每组样本量不同;(2)观察参数相对局限,仅观察了BCVA和RPE裸露程度,未涉及微视野、自身荧光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