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韩雅军, 石晶, 谭小波, 杨洁, 许雪妹, 付笑笑. 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 36(12): 922-928.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01020-00496 复制
关于隐匿性高度近视(occult high myopia),目前在国内外尚无统一明确的定义。但根据相关病例研究,我们总结出这种新型近视性眼病的临床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多为轻度近视,实际眼轴长度超出相应年龄眼轴长度2 mm甚至更多,角膜曲率超平(K值多小于41 D),眼底或有高度近视改变,近视进展速度较普通近视儿童更快。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超平的角膜曲率掩盖了其过长眼轴造成的轴性近视,因此行眼屈光检查所得出的结果多为轻度近视;若不进一步检查治疗,很可能因为忽视而使儿童近视快速进展,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失明。我们采用德国海德堡频域OCT(SD-OCT)增强深度成像(EDI)技术对一组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的脉络膜厚度进行了测量分析,以期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儿童隐匿性高度近视与普通高度近视发病机制的异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是由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研究(批准文号:第LL070号)。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和我国临床试验研究规范。所有受检儿及其监护人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首次就诊且之前未进行过任何近视矫正训练的儿童56例110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3例64只眼,女性23例46只眼;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62±1.87)岁。根据儿童近视的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高度近视组(27例52只眼)和对照组(29例58只眼)。隐匿性高度近视组27例52只眼中,男性16例30只眼,女性11例22只眼;其平均年龄(8.63±1.82)岁。等效球镜度数(SER)为-0.00~-1.00 D者15只眼,平均年龄(7.93±1.98)岁;>-1.00~-2.00 D者16只眼,平均年龄(8.13±1.78)岁;>-2.00~-3.00 D者21只眼,平均年龄(9.52±1.36)岁。对照组29例58只眼中,男性17例34只眼,女性12例24只眼;其平均年龄(8.60±1.93)岁。SER为-0.00~-1.00 D者21只眼,平均年龄(8.95±2.25)岁;>-2.00~-3.00 D者18只眼,平均年龄(8.28±1.84)岁;>-2.00~-3.00 D者19只眼,平均年龄(9.52±1.36)岁。
隐匿性高度近视组纳入标准:(1)屈光度≤-3.00 D;(2)实际眼轴长度超出相应年龄眼轴长度2 mm以上[1-2];(3)角膜曲率K值≤41 D[3];(4)屈光间质透明;(5)外眼无异常;(6)未进行过任何眼部手术操作;(7)无任何眼病家族史。对照组纳入标准:(1)屈光度≤-3.00 D;(2)实际眼轴长度位于相应年龄正常眼轴范围内;(3)42≤角膜曲率K值≤45;(4)屈光间质透明;(5)外眼无异常;(6)未进行过任何眼部手术操作;(7)无任何眼病家族史。两组排除标准:(1)监护人拒绝参与试验;(2)合并有其他全身器质性病变;(3)不能配合检查者。
所有受检儿均行视力、眼屈光、眼压、眼轴、眼前节、眼底照相、角膜曲率、黄斑各分区脉络膜厚度测量等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常规视力检查。所有患儿均采用1%阿托品眼用凝胶早、中、晚各滴1次,连续3 d,完全麻痹睫状肌后由同一验光师检影验光。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每只眼测量3次有效值,结果取其平均值。采用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排除眼前节病变。采用眼底照相检查排除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外的其他眼底病变。使用角膜地形图测得角膜曲率值K。采用德国海德堡SD-OCT仪测量黄斑各分区脉络膜厚度。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共9个区,内环、外环4区分别为上方、鼻侧、下方、颞侧,该分区方法与ETDRS分区标准一致。受检儿坐于仪器前,受检眼注视镜头内注视点,检查者通过监视屏了解受检儿的注视状态及扫描情况,调整焦点,选择EDI模式,以6 mm线段快速水平扫描(图1A)。共获得16张OCT图,每张OCT图均由100个扫描图叠加成像而成。应用仪器自带测量软件测量从RPE层强反射线外部至巩膜内表面的垂直距离,即脉络膜厚度(图1B)。所有测量由同一位有经验的医生独立完成,每个值分别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采用SPSS26.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隐匿性高度近视组与对照组儿童的性别、年龄、眼压、眼轴、屈光度、角膜曲率、黄斑各分区脉络膜厚度均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经Levene检验方差齐。两组间黄斑各分区脉络膜厚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隐匿性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性别、年龄、眼压、眼轴、屈光度、角膜曲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以及内外环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平均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厚于黄斑中心凹鼻侧,薄于黄斑中心凹上方、下方、颞侧。其黄斑中心凹鼻侧平均脉络膜厚度随着距黄斑中心凹越远而越薄,黄斑中心凹上方、下方、颞侧平均脉络膜厚度随着距黄斑中心凹越远而越厚。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上方、鼻侧、下方和颞侧平均脉络膜厚度中,黄斑中心凹颞侧最厚,鼻侧最薄。


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随着屈光度数的增高,黄斑各分区的平均脉络膜厚度值均降低。隐匿性高度近视组SER为-0.00~-1.00 D的儿童黄斑中心凹内环上方、外环上方平均脉络膜厚度较对照组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5、-1.042,P=0.064、P=0.305);其余7个分区的平均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08、-3.018、-2.679、-0.971、-2.192、-2.980,P=0.017、0.005、0.011、0.022、0.035、0.005)。隐匿性高度近视组SER为>-1.00~-2.00 D的儿童黄斑中心凹及各分区的平均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36、-3.254、-3.117、-3.892、-4.037、-3.006、-3.378、-3.640、-4.145,P=0.002、0.002、0.004、0.000、0.000、0.005、0.002、0.001、0.001)。隐匿性高度近视组SER为>-2.00 ~-3.00 D的儿童黄斑中心凹内环颞侧、外环颞侧平均脉络膜厚度较对照组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05、-1.194,P=0.053、0.241);其余7个分区的平均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23、-2.913、-3.771、-2.503、-2.586、-4.435、-2.440,P=0.008、0.006、0.001、0.017、0.014、0.000、0.022)(表2~4)。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年龄(r=-3.410,R2=11.630,P=0.010)、眼轴(r=-1.420,R2=2.016,P=0.030)、屈光度(r=-2.680,R2=7.182,P=0.040)呈负相关,与性别(r=0.166,R2=0.028,P=0.240)、眼压(r=0.330,R2=0.109,P=0.800)、角膜曲率(r=-0.260,R2=0.068,P=0.850)无显著相关性。
3 讨论
经过长期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当排除其他眼部病变时,部分儿童屈光度≤-3.00 D时就已经出现豹纹状眼底改变,并可见近视弧形斑,且其实际眼轴长度超出相应年龄平均眼轴长度2 mm以上。而正常来讲,眼轴每增长1 mm,屈光度数就会增加-3.00 D,所以这部分儿童实际屈光度数已经达到-6.00 D甚至更高。为分析其原因,我们进一步检查发现,这部分儿童的角膜曲率K值大多≤41 D,而实际上3岁幼儿角膜屈光力就已接近成人(K值44 D左右),并且随年龄的变化极小。这说明异常扁平的角膜(K值≤41 D)代偿了-3.00 D甚至更高度数的轴性近视,使得这部分儿童测得的屈光度数明显低于其相应眼轴所代表的屈光度数,即儿童眼轴过长形成的轴性高度近视被扁平的角膜曲率掩盖了,这就是我们所研究的隐匿性高度近视。
目前研究发现,高度近视患者眼底最先发生变化的是脉络膜,因此近几年脉络膜厚度在近视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受到了更多关注[4-6]。更有研究表明,高度近视会导致脉络膜厚度变薄[7-10]。SD-OCT的EDI技术能在脉络膜和巩膜的更深处成像,相比于传统SD-OCT而言能够更接近受检眼,让光线更集中于深层组织,并使脉络膜层位于接近零延迟的部位以增强图像敏感性,从而得到脉络膜在上、视网膜在下的反向断层扫描图像[11-13]。然后通过自动系统软件翻转后得到以往图像,能够更清晰地观察脉络膜情况以及定量测量脉络膜厚度。本研究采用SD-OCT的EDI技术测量发现,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以及内外环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平均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且黄斑中心凹颞侧最厚,鼻侧最薄。王萌萌和潘诚[14]发现,成人高度近视黄斑9个分区脉络膜厚度均较正常人薄,且以颞侧最厚,鼻侧最薄。江先明等[15]发现,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值明显低于轻度近视组。另有研究发现,高度近视患者常存在脉络膜厚度变薄等眼底改变[6, 16]。康峥和杨晖[17]发现,高度近视学龄儿童脉络膜厚度颞侧最厚,鼻侧最薄。考虑隐匿性高度近视本质上也是一种轴性的高度近视,因此本研究结果与上述普通高度近视的脉络膜厚度研究结果一致。这表明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确实同普通高度近视一样明显变薄,并且以黄斑中心凹颞侧最厚,鼻侧最薄。这为我们在儿童近视防控中敲响了警钟,对于屈光度数≤-3.00 D的儿童,也应进一步检查眼轴、角膜曲率和眼底情况,尽早排查孩子的眼部疾病,从而进行针对性规范治疗。此外,还能对照出孩子视觉发展状况,提前预判孩子近视高峰出现在什么时候,并提早干预,防止孩子形成病理性近视。
本研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性别、眼压、角膜曲率无显著相关性,与年龄、眼轴、屈光度呈负相关。我们分析认为,在6~12岁的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中,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是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与年龄的相关性强于和眼轴长度、屈光度的相关性,此差异可能由其他因素导致。定性分析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可能的影响因素只是我们的初步研究,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提高脉络膜厚度测量的精准度,再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定量分析,才是我们下一步继续努力的方向。
本研究主要不足之处在于:(1)由于目前技术水平的限制,SD-OCT EDI不能自动识别RPE层外界和脉络膜巩膜交界处,因而需要测量者主观判断,而且脉络膜厚度测量是采用机器自带的卡尺手动测量,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但不可避免会存在测量误差。(2)本研究的样本量还不够大,有待进一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希望在以后的研究探索中我们能够不断补充关于儿童隐匿性高度近视研究的空白,因为这对临床中我们筛查和治疗儿童隐匿性高度近视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也为未来儿童隐匿性高度近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于隐匿性高度近视(occult high myopia),目前在国内外尚无统一明确的定义。但根据相关病例研究,我们总结出这种新型近视性眼病的临床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多为轻度近视,实际眼轴长度超出相应年龄眼轴长度2 mm甚至更多,角膜曲率超平(K值多小于41 D),眼底或有高度近视改变,近视进展速度较普通近视儿童更快。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超平的角膜曲率掩盖了其过长眼轴造成的轴性近视,因此行眼屈光检查所得出的结果多为轻度近视;若不进一步检查治疗,很可能因为忽视而使儿童近视快速进展,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失明。我们采用德国海德堡频域OCT(SD-OCT)增强深度成像(EDI)技术对一组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的脉络膜厚度进行了测量分析,以期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儿童隐匿性高度近视与普通高度近视发病机制的异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是由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研究(批准文号:第LL070号)。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和我国临床试验研究规范。所有受检儿及其监护人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首次就诊且之前未进行过任何近视矫正训练的儿童56例110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3例64只眼,女性23例46只眼;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62±1.87)岁。根据儿童近视的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高度近视组(27例52只眼)和对照组(29例58只眼)。隐匿性高度近视组27例52只眼中,男性16例30只眼,女性11例22只眼;其平均年龄(8.63±1.82)岁。等效球镜度数(SER)为-0.00~-1.00 D者15只眼,平均年龄(7.93±1.98)岁;>-1.00~-2.00 D者16只眼,平均年龄(8.13±1.78)岁;>-2.00~-3.00 D者21只眼,平均年龄(9.52±1.36)岁。对照组29例58只眼中,男性17例34只眼,女性12例24只眼;其平均年龄(8.60±1.93)岁。SER为-0.00~-1.00 D者21只眼,平均年龄(8.95±2.25)岁;>-2.00~-3.00 D者18只眼,平均年龄(8.28±1.84)岁;>-2.00~-3.00 D者19只眼,平均年龄(9.52±1.36)岁。
隐匿性高度近视组纳入标准:(1)屈光度≤-3.00 D;(2)实际眼轴长度超出相应年龄眼轴长度2 mm以上[1-2];(3)角膜曲率K值≤41 D[3];(4)屈光间质透明;(5)外眼无异常;(6)未进行过任何眼部手术操作;(7)无任何眼病家族史。对照组纳入标准:(1)屈光度≤-3.00 D;(2)实际眼轴长度位于相应年龄正常眼轴范围内;(3)42≤角膜曲率K值≤45;(4)屈光间质透明;(5)外眼无异常;(6)未进行过任何眼部手术操作;(7)无任何眼病家族史。两组排除标准:(1)监护人拒绝参与试验;(2)合并有其他全身器质性病变;(3)不能配合检查者。
所有受检儿均行视力、眼屈光、眼压、眼轴、眼前节、眼底照相、角膜曲率、黄斑各分区脉络膜厚度测量等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常规视力检查。所有患儿均采用1%阿托品眼用凝胶早、中、晚各滴1次,连续3 d,完全麻痹睫状肌后由同一验光师检影验光。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每只眼测量3次有效值,结果取其平均值。采用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排除眼前节病变。采用眼底照相检查排除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外的其他眼底病变。使用角膜地形图测得角膜曲率值K。采用德国海德堡SD-OCT仪测量黄斑各分区脉络膜厚度。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共9个区,内环、外环4区分别为上方、鼻侧、下方、颞侧,该分区方法与ETDRS分区标准一致。受检儿坐于仪器前,受检眼注视镜头内注视点,检查者通过监视屏了解受检儿的注视状态及扫描情况,调整焦点,选择EDI模式,以6 mm线段快速水平扫描(图1A)。共获得16张OCT图,每张OCT图均由100个扫描图叠加成像而成。应用仪器自带测量软件测量从RPE层强反射线外部至巩膜内表面的垂直距离,即脉络膜厚度(图1B)。所有测量由同一位有经验的医生独立完成,每个值分别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采用SPSS26.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隐匿性高度近视组与对照组儿童的性别、年龄、眼压、眼轴、屈光度、角膜曲率、黄斑各分区脉络膜厚度均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经Levene检验方差齐。两组间黄斑各分区脉络膜厚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隐匿性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性别、年龄、眼压、眼轴、屈光度、角膜曲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以及内外环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平均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厚于黄斑中心凹鼻侧,薄于黄斑中心凹上方、下方、颞侧。其黄斑中心凹鼻侧平均脉络膜厚度随着距黄斑中心凹越远而越薄,黄斑中心凹上方、下方、颞侧平均脉络膜厚度随着距黄斑中心凹越远而越厚。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上方、鼻侧、下方和颞侧平均脉络膜厚度中,黄斑中心凹颞侧最厚,鼻侧最薄。


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随着屈光度数的增高,黄斑各分区的平均脉络膜厚度值均降低。隐匿性高度近视组SER为-0.00~-1.00 D的儿童黄斑中心凹内环上方、外环上方平均脉络膜厚度较对照组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5、-1.042,P=0.064、P=0.305);其余7个分区的平均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08、-3.018、-2.679、-0.971、-2.192、-2.980,P=0.017、0.005、0.011、0.022、0.035、0.005)。隐匿性高度近视组SER为>-1.00~-2.00 D的儿童黄斑中心凹及各分区的平均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36、-3.254、-3.117、-3.892、-4.037、-3.006、-3.378、-3.640、-4.145,P=0.002、0.002、0.004、0.000、0.000、0.005、0.002、0.001、0.001)。隐匿性高度近视组SER为>-2.00 ~-3.00 D的儿童黄斑中心凹内环颞侧、外环颞侧平均脉络膜厚度较对照组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05、-1.194,P=0.053、0.241);其余7个分区的平均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23、-2.913、-3.771、-2.503、-2.586、-4.435、-2.440,P=0.008、0.006、0.001、0.017、0.014、0.000、0.022)(表2~4)。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年龄(r=-3.410,R2=11.630,P=0.010)、眼轴(r=-1.420,R2=2.016,P=0.030)、屈光度(r=-2.680,R2=7.182,P=0.040)呈负相关,与性别(r=0.166,R2=0.028,P=0.240)、眼压(r=0.330,R2=0.109,P=0.800)、角膜曲率(r=-0.260,R2=0.068,P=0.850)无显著相关性。
3 讨论
经过长期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当排除其他眼部病变时,部分儿童屈光度≤-3.00 D时就已经出现豹纹状眼底改变,并可见近视弧形斑,且其实际眼轴长度超出相应年龄平均眼轴长度2 mm以上。而正常来讲,眼轴每增长1 mm,屈光度数就会增加-3.00 D,所以这部分儿童实际屈光度数已经达到-6.00 D甚至更高。为分析其原因,我们进一步检查发现,这部分儿童的角膜曲率K值大多≤41 D,而实际上3岁幼儿角膜屈光力就已接近成人(K值44 D左右),并且随年龄的变化极小。这说明异常扁平的角膜(K值≤41 D)代偿了-3.00 D甚至更高度数的轴性近视,使得这部分儿童测得的屈光度数明显低于其相应眼轴所代表的屈光度数,即儿童眼轴过长形成的轴性高度近视被扁平的角膜曲率掩盖了,这就是我们所研究的隐匿性高度近视。
目前研究发现,高度近视患者眼底最先发生变化的是脉络膜,因此近几年脉络膜厚度在近视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受到了更多关注[4-6]。更有研究表明,高度近视会导致脉络膜厚度变薄[7-10]。SD-OCT的EDI技术能在脉络膜和巩膜的更深处成像,相比于传统SD-OCT而言能够更接近受检眼,让光线更集中于深层组织,并使脉络膜层位于接近零延迟的部位以增强图像敏感性,从而得到脉络膜在上、视网膜在下的反向断层扫描图像[11-13]。然后通过自动系统软件翻转后得到以往图像,能够更清晰地观察脉络膜情况以及定量测量脉络膜厚度。本研究采用SD-OCT的EDI技术测量发现,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以及内外环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平均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且黄斑中心凹颞侧最厚,鼻侧最薄。王萌萌和潘诚[14]发现,成人高度近视黄斑9个分区脉络膜厚度均较正常人薄,且以颞侧最厚,鼻侧最薄。江先明等[15]发现,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值明显低于轻度近视组。另有研究发现,高度近视患者常存在脉络膜厚度变薄等眼底改变[6, 16]。康峥和杨晖[17]发现,高度近视学龄儿童脉络膜厚度颞侧最厚,鼻侧最薄。考虑隐匿性高度近视本质上也是一种轴性的高度近视,因此本研究结果与上述普通高度近视的脉络膜厚度研究结果一致。这表明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确实同普通高度近视一样明显变薄,并且以黄斑中心凹颞侧最厚,鼻侧最薄。这为我们在儿童近视防控中敲响了警钟,对于屈光度数≤-3.00 D的儿童,也应进一步检查眼轴、角膜曲率和眼底情况,尽早排查孩子的眼部疾病,从而进行针对性规范治疗。此外,还能对照出孩子视觉发展状况,提前预判孩子近视高峰出现在什么时候,并提早干预,防止孩子形成病理性近视。
本研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性别、眼压、角膜曲率无显著相关性,与年龄、眼轴、屈光度呈负相关。我们分析认为,在6~12岁的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中,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是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与年龄的相关性强于和眼轴长度、屈光度的相关性,此差异可能由其他因素导致。定性分析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可能的影响因素只是我们的初步研究,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提高脉络膜厚度测量的精准度,再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定量分析,才是我们下一步继续努力的方向。
本研究主要不足之处在于:(1)由于目前技术水平的限制,SD-OCT EDI不能自动识别RPE层外界和脉络膜巩膜交界处,因而需要测量者主观判断,而且脉络膜厚度测量是采用机器自带的卡尺手动测量,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但不可避免会存在测量误差。(2)本研究的样本量还不够大,有待进一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希望在以后的研究探索中我们能够不断补充关于儿童隐匿性高度近视研究的空白,因为这对临床中我们筛查和治疗儿童隐匿性高度近视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也为未来儿童隐匿性高度近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