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慧, 陈晨, 李筱荣. 大学生高度近视患眼豹纹状眼底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 36(12): 915-921.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00605-00264 复制
高度近视患眼眼轴较长,眼球壁受到较大拉伸力,常伴有眼底并发症,牵拉黄斑区血管等对Bruch膜造成损害,甚至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一项基于北京地区人群的眼科研究结果显示,基线时有豹纹状改变的79只高度近视眼,在10年随访中,15只眼(19%)发展为近视性黄斑病变[1]。因此对早期高度近视眼底改变的研究十分重要。尽管已经对工作年龄人群高度近视的进展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仍缺少对大学生的研究报道。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工作人群,因此更应该重视其眼部健康。为探究大学生高度近视眼的早期眼底豹纹状改变特征,我们观察了一组在校大学生视力正常高度近视眼的视网膜、脉络膜厚度以及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SCP)血流密度分布特点及其与豹纹状眼底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横断面临床研究。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所有受试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18年10~12月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高度近视者161名202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49名,女性112名;平均年龄(19.73±1.12)岁。男性、女性受检者平均年龄分别为(19.96±1.31)、(19.63±1.01)岁;不同性别者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4,P=0.117)。纳入标准:18~28岁在校大学生,至少1只眼近视屈光度≥6.00 D。排除标准:近视屈光度<6.00 D、弱视、先天性白内障、近期佩戴角膜塑形镜以及既往有眼部手术史者。所有患眼均行BCVA、电脑验光、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免散瞳眼底照相、扫频光源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检测均在18:00~21:00进行,受试者处于相对平静状态。
采用瑞士Haag-Streit公司Lenstar 900光学生物测量仪行AL测量,每次测量重复3次,取平均值。采用日本Topcon公司KR-800全自动电脑验光仪行屈光度检查,并对屈光度结果进行等效球镜度数(SER)转换。采用日本Topcon公司DRI Triton OCT仪行免散瞳眼底照相。自然瞳孔下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检查。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0°范围内进行眼底照相;参照文献[2]的分级标准,根据眼底脉络膜大血管不同暴露程度对豹纹状眼底进行分级:0级,未透见脉络膜大血管;1级,轻度透见少量脉络膜大中血管;2级,透见脉络膜血管多于1级,血管边缘清晰;3级,重度透见,所见脉络膜血管密度大于中度,部分血管边缘不清晰(图1)。观察范围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5.5 mm,由两位医师分别独立对黄斑部豹纹状眼底进行分级,其中分级不同的眼底像交由第三人进行最终评判。

采用日本Topcon公司DRI Triton OCT仪测量黄斑部脉络膜厚度、视网膜厚度以及SCP血流密度。OCT测量采用6 mm水平线段以黄斑中心凹为原点进行垂直扫描,扫描范围6 mm×6 mm,成像质量指数>50;OCT血管成像(OCTA)测量采用3 mm水平线段以黄斑中心凹为原点进行垂直扫描,扫描范围3 mm×3 mm,成像质量指数>50。根据ETDRS分区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6 mm范围区域划分为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在内外环分别有2条放射线将其分为上下左右4区,共9个区。内环4区分别为上方(IS)、下方(II)、鼻侧(IN)、颞侧(IT);外环4区分别为上方(OS)、下方(OI)、鼻侧(ON)、颞侧(OT)(图2)。观察黄斑中心凹3 mm范围内不同位置SCP血流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不同位置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分布。

采用SPSS 20.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豹纹状眼底分级后,部分数据呈偏态分布,结果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P25,P75)]表示。不同分区SCP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s检验。高度近视眼基本生物学参数与豹纹状眼底的相关性采用双变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其中黄斑中心指9分区中的中心区。将相关性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2只眼平均SER为(-7.39±1.12)D;平均AL为(26.22±1.42)mm;平均BCVA为1.06±0.11。豹纹状眼底分级,0级37只眼(18.32%);1~3级165只眼(81.68%),其中1级、2级、3级者分别为125(61.88%,125/202)、28(13.86%,28/202)、12(5.94%,12/202)只眼。不同豹纹状眼底分级者AL、SER以及黄斑中心凹SCP血流密度、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VA、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水平、垂直方向中心区SCP血流密度均较其他区域低;中心区SCP血流密度与其他区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28、5041,P<0.000 1)(表2,图3)。



视网膜厚度,水平方向由鼻侧至中心区先升高后降低,于中心区最低,其后升高再降低;颞侧整体厚度略低于鼻侧。垂直方向由上方至中心区先升高后降低,于中心区最低,其后升高再降低;下方整体厚度略低于上方。中心区视网膜厚度与其他区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09、1782,P<0.000 1)(表3,图4)。



脉络膜厚度,水平方向由鼻侧至颞侧逐渐增厚。与中心区脉络膜厚度比较,I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992,P=0.415);其他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20、23.66、-31.39,P<0.000 1)。垂直方向由上方至中心区逐渐降低,其后升高再降低。与中心区脉络膜厚度比较,OS、I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5、-18.76,P<0.000 1,P=0.004 8);II、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0、-4.589,P=0.250 8、0.845 9)(表3,图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豹纹状眼底分级与AL、中心区SCP血流密度呈正相关(r=0.307、0.180;P<0.001,P=0.010)(图6A,6B);与中心区脉络膜厚度呈负相关(r=-0.642,P<0.001)(图6C);与SER、BCVA、中心区视网膜厚度不相关(r=-0.126、-0.05、0.320,P=0.073、0.484、0.653)。将AL、黄斑中心区SCP血流密度和脉络膜厚度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豹纹状眼底分级与AL(OR=1.338,P=0.013)、黄斑中心区SCP血流密度(OR=1.084,P=0.034)和脉络膜厚度(OR=0.968,P<0.001)均相关(表4)。


3 讨论
本研究选取在读大学生中BCVA正常的高度近视者,分析眼底豹纹状程度及其与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高度近视眼豹纹状眼底发生率较高,AL和中心区SCP血流密度、脉络膜厚度与豹纹状眼底相关。与既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5]。
本组高度近视者平均年龄(19.73±1.12)岁,其豹纹状眼底患病率为81.68%,高于Zhou等[5]研究结果。该研究高度近视患者平均年龄为(37.2±9.9)岁,豹纹状眼底患病率67.00%。豹纹状眼底患病率和程度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研究人群之间年龄和AL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国内年轻一代轴性近视的患病率增加。
既往文献报道,年龄和屈光度增加是豹纹状眼底的危险因素[6]。本研究将观察对象年龄限定于小范围中,在分析其他因素的同时排除了年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豹纹状眼底者SER存在显著差异,但相关性分析显示SER与豹纹状眼底相关性较小。其原因可能是屈光度数是对整体屈光系统的反映,不能完全代表眼底变化,另外本组受试者为在校大学生,还未经历年龄相关性脉络膜萎缩的过程,尚未表现出明显关联。
本研究结果显示,AL越长的受试眼出现更严重豹纹状眼底的风险增加1.338倍。与Guo等[7]在北京中学生群体中的研究结果一致。但Yoshihara等[8]对100名健康志愿者的调查显示AL与豹纹状眼底并不相关,其原因可能是研究对象的屈光状态不同。本研究针对高度近视群体,AL分布较为集中,而健康志愿者的屈光状态和眼底状态差异较大。本研究结果提示高度近视眼的AL增长与豹纹状眼底加深有关。文献报道,AL增长与脉络膜变薄密切相关,并且脉络膜变薄主要导致大型血管层(Haller层)和中型血管层(Sattler层)的厚度降低[9],因此小血管占脉络膜总厚度的比例随AL增长而增加,豹纹状眼底程度亦随之加深。另一方面,眼球轴向伸长导致脉络膜血管间的组织变薄或受压。Zhang等[10]在豚鼠模型中应用OCTA证实近视眼脉络膜血流灌注降低了31.9%。因此,我们推测AL越长的患眼豹纹状眼底改变程度越深,可能与脉络膜血流密度降低和管径变细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度近视眼脉络膜厚度在水平方向由ON至OT逐渐增厚,垂直方向黄斑中心区脉络膜厚度最小,与多数以中青年人为研究对象的结果一致[5, 11]。其鼻侧厚度略薄的分布特点可能与发育有关,视盘位于眼底后极部鼻侧,因此视盘周围更容易发生脉络膜疾病。本研究分析了ETDRS分区中的中心区脉络膜厚度与豹纹状眼底改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中心区脉络膜厚度与豹纹状眼底存在显著相关,即脉络膜厚度越薄,豹纹状眼底程度越深。与Zhou等[5]对上海地区中年近视人群进行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一项北京市老年人群高度近视眼的眼底特征分析表明,在各种因素中,脉络膜变薄与豹纹状眼底相关性较强[6]。另外,日本一项针对100名BCVA正常的高度近视眼研究结果表明,豹纹状眼底与中心凹下和鼻侧脉络膜厚度相关[8]。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各年龄阶段近视人群中,豹纹状眼底与脉络膜厚度均呈现很强的关联性,豹纹状眼底可以作为脉络膜变薄的临床特征。
高度近视是多数黄斑疾病的危险因素[12-13],而豹纹状眼底是高度近视早期眼底改变特征之一。Hayashi等[14]研究结果显示,13.4%具有豹纹状眼底改变的高度近视眼最终会发展为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常伴有黄斑新生血管甚至黄斑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5-16]。本研究分析了豹纹状眼底与黄斑中心区SCP血流密度的关系,发现黄斑中心凹SCP血流分布特点为中心区最低,两侧及上方、下方未见明显差异,结果与黄斑中心凹区域部分无血管灌注相关。进一步分析显示,不伴有豹纹状眼底的高度近视眼SCP血流密度约为19.79% ,而伴有豹纹状眼底的高度近视眼约为20.56%~23.25%。这说明豹纹状眼底程度的加深伴随黄斑区SCP血流密度的增加。另一方面,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程度豹纹状眼底改变的高度近视眼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排除了视网膜厚度变化带来的血流密度改变。以上结果表明,豹纹状眼底程度加深与黄斑区SCP血流密度增加相关,这可能与高度近视眼晚期较易出现黄斑新生血管及黄斑出血有关,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首先,对豹纹状眼底程度的评估是主观的,缺乏客观指标,但两位阅片者受过统一良好培训,并由该领域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进行指导,最大程度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第二,在非睫状肌麻痹条件下进行主观验光。但本研究测量了轴向长度,其与屈光调节状态无关。另外,本研究对象限定为大学生,样本量有限,有可能出现选择偏倚。未来需尽可能扩大样本量,调查具有不同屈光特点的人群,以便为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高度近视患眼眼轴较长,眼球壁受到较大拉伸力,常伴有眼底并发症,牵拉黄斑区血管等对Bruch膜造成损害,甚至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一项基于北京地区人群的眼科研究结果显示,基线时有豹纹状改变的79只高度近视眼,在10年随访中,15只眼(19%)发展为近视性黄斑病变[1]。因此对早期高度近视眼底改变的研究十分重要。尽管已经对工作年龄人群高度近视的进展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仍缺少对大学生的研究报道。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工作人群,因此更应该重视其眼部健康。为探究大学生高度近视眼的早期眼底豹纹状改变特征,我们观察了一组在校大学生视力正常高度近视眼的视网膜、脉络膜厚度以及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SCP)血流密度分布特点及其与豹纹状眼底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横断面临床研究。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所有受试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18年10~12月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高度近视者161名202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49名,女性112名;平均年龄(19.73±1.12)岁。男性、女性受检者平均年龄分别为(19.96±1.31)、(19.63±1.01)岁;不同性别者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4,P=0.117)。纳入标准:18~28岁在校大学生,至少1只眼近视屈光度≥6.00 D。排除标准:近视屈光度<6.00 D、弱视、先天性白内障、近期佩戴角膜塑形镜以及既往有眼部手术史者。所有患眼均行BCVA、电脑验光、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免散瞳眼底照相、扫频光源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检测均在18:00~21:00进行,受试者处于相对平静状态。
采用瑞士Haag-Streit公司Lenstar 900光学生物测量仪行AL测量,每次测量重复3次,取平均值。采用日本Topcon公司KR-800全自动电脑验光仪行屈光度检查,并对屈光度结果进行等效球镜度数(SER)转换。采用日本Topcon公司DRI Triton OCT仪行免散瞳眼底照相。自然瞳孔下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检查。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0°范围内进行眼底照相;参照文献[2]的分级标准,根据眼底脉络膜大血管不同暴露程度对豹纹状眼底进行分级:0级,未透见脉络膜大血管;1级,轻度透见少量脉络膜大中血管;2级,透见脉络膜血管多于1级,血管边缘清晰;3级,重度透见,所见脉络膜血管密度大于中度,部分血管边缘不清晰(图1)。观察范围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5.5 mm,由两位医师分别独立对黄斑部豹纹状眼底进行分级,其中分级不同的眼底像交由第三人进行最终评判。

采用日本Topcon公司DRI Triton OCT仪测量黄斑部脉络膜厚度、视网膜厚度以及SCP血流密度。OCT测量采用6 mm水平线段以黄斑中心凹为原点进行垂直扫描,扫描范围6 mm×6 mm,成像质量指数>50;OCT血管成像(OCTA)测量采用3 mm水平线段以黄斑中心凹为原点进行垂直扫描,扫描范围3 mm×3 mm,成像质量指数>50。根据ETDRS分区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6 mm范围区域划分为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在内外环分别有2条放射线将其分为上下左右4区,共9个区。内环4区分别为上方(IS)、下方(II)、鼻侧(IN)、颞侧(IT);外环4区分别为上方(OS)、下方(OI)、鼻侧(ON)、颞侧(OT)(图2)。观察黄斑中心凹3 mm范围内不同位置SCP血流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不同位置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分布。

采用SPSS 20.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豹纹状眼底分级后,部分数据呈偏态分布,结果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P25,P75)]表示。不同分区SCP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s检验。高度近视眼基本生物学参数与豹纹状眼底的相关性采用双变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其中黄斑中心指9分区中的中心区。将相关性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2只眼平均SER为(-7.39±1.12)D;平均AL为(26.22±1.42)mm;平均BCVA为1.06±0.11。豹纹状眼底分级,0级37只眼(18.32%);1~3级165只眼(81.68%),其中1级、2级、3级者分别为125(61.88%,125/202)、28(13.86%,28/202)、12(5.94%,12/202)只眼。不同豹纹状眼底分级者AL、SER以及黄斑中心凹SCP血流密度、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VA、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水平、垂直方向中心区SCP血流密度均较其他区域低;中心区SCP血流密度与其他区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28、5041,P<0.000 1)(表2,图3)。



视网膜厚度,水平方向由鼻侧至中心区先升高后降低,于中心区最低,其后升高再降低;颞侧整体厚度略低于鼻侧。垂直方向由上方至中心区先升高后降低,于中心区最低,其后升高再降低;下方整体厚度略低于上方。中心区视网膜厚度与其他区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09、1782,P<0.000 1)(表3,图4)。



脉络膜厚度,水平方向由鼻侧至颞侧逐渐增厚。与中心区脉络膜厚度比较,I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992,P=0.415);其他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20、23.66、-31.39,P<0.000 1)。垂直方向由上方至中心区逐渐降低,其后升高再降低。与中心区脉络膜厚度比较,OS、I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5、-18.76,P<0.000 1,P=0.004 8);II、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0、-4.589,P=0.250 8、0.845 9)(表3,图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豹纹状眼底分级与AL、中心区SCP血流密度呈正相关(r=0.307、0.180;P<0.001,P=0.010)(图6A,6B);与中心区脉络膜厚度呈负相关(r=-0.642,P<0.001)(图6C);与SER、BCVA、中心区视网膜厚度不相关(r=-0.126、-0.05、0.320,P=0.073、0.484、0.653)。将AL、黄斑中心区SCP血流密度和脉络膜厚度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豹纹状眼底分级与AL(OR=1.338,P=0.013)、黄斑中心区SCP血流密度(OR=1.084,P=0.034)和脉络膜厚度(OR=0.968,P<0.001)均相关(表4)。


3 讨论
本研究选取在读大学生中BCVA正常的高度近视者,分析眼底豹纹状程度及其与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高度近视眼豹纹状眼底发生率较高,AL和中心区SCP血流密度、脉络膜厚度与豹纹状眼底相关。与既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5]。
本组高度近视者平均年龄(19.73±1.12)岁,其豹纹状眼底患病率为81.68%,高于Zhou等[5]研究结果。该研究高度近视患者平均年龄为(37.2±9.9)岁,豹纹状眼底患病率67.00%。豹纹状眼底患病率和程度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研究人群之间年龄和AL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国内年轻一代轴性近视的患病率增加。
既往文献报道,年龄和屈光度增加是豹纹状眼底的危险因素[6]。本研究将观察对象年龄限定于小范围中,在分析其他因素的同时排除了年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豹纹状眼底者SER存在显著差异,但相关性分析显示SER与豹纹状眼底相关性较小。其原因可能是屈光度数是对整体屈光系统的反映,不能完全代表眼底变化,另外本组受试者为在校大学生,还未经历年龄相关性脉络膜萎缩的过程,尚未表现出明显关联。
本研究结果显示,AL越长的受试眼出现更严重豹纹状眼底的风险增加1.338倍。与Guo等[7]在北京中学生群体中的研究结果一致。但Yoshihara等[8]对100名健康志愿者的调查显示AL与豹纹状眼底并不相关,其原因可能是研究对象的屈光状态不同。本研究针对高度近视群体,AL分布较为集中,而健康志愿者的屈光状态和眼底状态差异较大。本研究结果提示高度近视眼的AL增长与豹纹状眼底加深有关。文献报道,AL增长与脉络膜变薄密切相关,并且脉络膜变薄主要导致大型血管层(Haller层)和中型血管层(Sattler层)的厚度降低[9],因此小血管占脉络膜总厚度的比例随AL增长而增加,豹纹状眼底程度亦随之加深。另一方面,眼球轴向伸长导致脉络膜血管间的组织变薄或受压。Zhang等[10]在豚鼠模型中应用OCTA证实近视眼脉络膜血流灌注降低了31.9%。因此,我们推测AL越长的患眼豹纹状眼底改变程度越深,可能与脉络膜血流密度降低和管径变细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度近视眼脉络膜厚度在水平方向由ON至OT逐渐增厚,垂直方向黄斑中心区脉络膜厚度最小,与多数以中青年人为研究对象的结果一致[5, 11]。其鼻侧厚度略薄的分布特点可能与发育有关,视盘位于眼底后极部鼻侧,因此视盘周围更容易发生脉络膜疾病。本研究分析了ETDRS分区中的中心区脉络膜厚度与豹纹状眼底改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中心区脉络膜厚度与豹纹状眼底存在显著相关,即脉络膜厚度越薄,豹纹状眼底程度越深。与Zhou等[5]对上海地区中年近视人群进行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一项北京市老年人群高度近视眼的眼底特征分析表明,在各种因素中,脉络膜变薄与豹纹状眼底相关性较强[6]。另外,日本一项针对100名BCVA正常的高度近视眼研究结果表明,豹纹状眼底与中心凹下和鼻侧脉络膜厚度相关[8]。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各年龄阶段近视人群中,豹纹状眼底与脉络膜厚度均呈现很强的关联性,豹纹状眼底可以作为脉络膜变薄的临床特征。
高度近视是多数黄斑疾病的危险因素[12-13],而豹纹状眼底是高度近视早期眼底改变特征之一。Hayashi等[14]研究结果显示,13.4%具有豹纹状眼底改变的高度近视眼最终会发展为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常伴有黄斑新生血管甚至黄斑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5-16]。本研究分析了豹纹状眼底与黄斑中心区SCP血流密度的关系,发现黄斑中心凹SCP血流分布特点为中心区最低,两侧及上方、下方未见明显差异,结果与黄斑中心凹区域部分无血管灌注相关。进一步分析显示,不伴有豹纹状眼底的高度近视眼SCP血流密度约为19.79% ,而伴有豹纹状眼底的高度近视眼约为20.56%~23.25%。这说明豹纹状眼底程度的加深伴随黄斑区SCP血流密度的增加。另一方面,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程度豹纹状眼底改变的高度近视眼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排除了视网膜厚度变化带来的血流密度改变。以上结果表明,豹纹状眼底程度加深与黄斑区SCP血流密度增加相关,这可能与高度近视眼晚期较易出现黄斑新生血管及黄斑出血有关,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首先,对豹纹状眼底程度的评估是主观的,缺乏客观指标,但两位阅片者受过统一良好培训,并由该领域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进行指导,最大程度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第二,在非睫状肌麻痹条件下进行主观验光。但本研究测量了轴向长度,其与屈光调节状态无关。另外,本研究对象限定为大学生,样本量有限,有可能出现选择偏倚。未来需尽可能扩大样本量,调查具有不同屈光特点的人群,以便为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