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雪, 杨波, 于丽, 潘昕, 骆立夫, 肖骏. 牵牛花综合征合并孤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一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 36(12): 973-974.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00518-00223 复制
患者女,36岁。因左眼自幼视力差,加重近6个月于2019年10月至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患者足月顺产。既往身体健康无皮肤病变,无癫痫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眼部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1,不能矫正。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9、20 mmHg(1 mm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及右眼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视盘增大约2 DD,边界不清楚,中央凹陷,底部被灰黄色不透明组织填充,其边缘不规则,可见萎缩环及色素沉着,黄斑被牵引向视盘移位;视盘边缘有约15支狭细血管,呈放射状走行,爬出嵴环向四周视网膜分布;黄斑上方血管弓处可见一直径约1 DD大小椭圆形黄白色半透明病灶,病灶处可透见下方血管,表面高低不平突出于视网膜表面(图1A)。FAF检查,视盘、血管和中心凹无自身荧光(AF),黄斑及上方病灶处呈片状均质弱AF,其余视网膜呈正常AF(图1B)。OCT检查,病灶处可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增厚伴内层视网膜结构紊乱,病灶后方有轻度光信号遮挡,光感受器细胞外节及RPE层相对完整(图2)。FFA检查,静脉期视盘中央呈弱荧光,其周围环绕强荧光,黄斑上方血管弓处瘤体内可见大量不规则血管网(图3A);晚期视盘呈边界清晰的强荧光,黄斑上方血管弓处病灶内血管网广泛荧光素渗漏呈强荧光(图3B)。诊断:左眼牵牛花综合征(MGS)合并孤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嘱患者定期随访。



讨论 MGS以视神经进行性缺损和视盘血管功能障碍为特征,视盘畸形,因外形似牵牛花而命名,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筛板、后部巩膜的发育不全有关[1]。本病多为单眼发病,儿童时期视力减退。本病可合并其他先天性眼部异常和视神经系统疾病。
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起源于RNFL,由纤维细胞和神经细胞堆聚而成[2]。常见于结节硬化病和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单独发生于视网膜和视神经者较为罕见[3]。其在形态学上可分为3型[4]:Ⅰ型位于RNFL,可见较亮半透明浅灰色发光团块且无钙化;Ⅱ起于内层视网膜,结节状,有钙化灶;Ⅲ兼有以上两型的特征。本例患者属于Ⅰ型。有学者认为早期病变呈半透明样,随着年龄增加,病灶逐渐致密钙化,呈白色“桑葚”样外观,随病灶钙化程度不同病灶在OCT上可表现为“虫咬”样或完全弱反射信号[5]。本例患者在随访期间病灶处未见钙化。
本例患者自幼视力较差,左眼视盘增大,其边缘见萎缩环和色素,数支狭细血管从视盘周边呈放射状走行,符合MGS临床诊断。黄斑上方血管弓处见黄白色半透明结节,FAF检查显示均质弱AF;FFA早期瘤体内较多表层血管网,晚期见病灶强荧光;OCT检查显示RNFL呈强反射信号,患者无皮肤及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可排除结节性硬化病及神经纤维瘤病,符合Ⅰ型孤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诊断。
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应与以下疾病鉴别:(1)视网膜母细胞瘤(RB)。RB与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外观相似,但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且生长较快,常发生钙化[6]。(2)视网膜细胞瘤。其是RB的一种良性变异型,部分患者有RB家族史,散发罕见[7]。(3)视网膜胶质细胞增生。其外观上与星形细胞错构瘤非常相似,但其发生一般与慢性炎症、青光眼和创伤等长期眼部疾病有关[8]。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无家族遗传病史、外伤等其他病史,仅合并视盘先天发育异常,因此考虑孤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可能性大。
MGS可同时伴存其他先天异常如视盘缺损、永存玻璃体动脉、前房分裂综合症、小眼球、瞳孔永存膜等[9];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可伴发皮腺腺瘤、中枢神经系统错构瘤、肾脏肿瘤,眼睑皮肤“粟粒”样丘疹等[10]。但两种疾病同时发生于同一只眼则鲜见报道。本例患者MGS合并孤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仅是两种疾病的偶然并发,临床十分罕见。由于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通常呈静止状态的良性肿瘤,对于少数合并玻璃体积血、脉络膜新生血管和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可给予对症治疗[11]。而MGS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因此未予以患者任何治疗,嘱其定期随诊。
患者女,36岁。因左眼自幼视力差,加重近6个月于2019年10月至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患者足月顺产。既往身体健康无皮肤病变,无癫痫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眼部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1,不能矫正。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9、20 mmHg(1 mm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及右眼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视盘增大约2 DD,边界不清楚,中央凹陷,底部被灰黄色不透明组织填充,其边缘不规则,可见萎缩环及色素沉着,黄斑被牵引向视盘移位;视盘边缘有约15支狭细血管,呈放射状走行,爬出嵴环向四周视网膜分布;黄斑上方血管弓处可见一直径约1 DD大小椭圆形黄白色半透明病灶,病灶处可透见下方血管,表面高低不平突出于视网膜表面(图1A)。FAF检查,视盘、血管和中心凹无自身荧光(AF),黄斑及上方病灶处呈片状均质弱AF,其余视网膜呈正常AF(图1B)。OCT检查,病灶处可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增厚伴内层视网膜结构紊乱,病灶后方有轻度光信号遮挡,光感受器细胞外节及RPE层相对完整(图2)。FFA检查,静脉期视盘中央呈弱荧光,其周围环绕强荧光,黄斑上方血管弓处瘤体内可见大量不规则血管网(图3A);晚期视盘呈边界清晰的强荧光,黄斑上方血管弓处病灶内血管网广泛荧光素渗漏呈强荧光(图3B)。诊断:左眼牵牛花综合征(MGS)合并孤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嘱患者定期随访。



讨论 MGS以视神经进行性缺损和视盘血管功能障碍为特征,视盘畸形,因外形似牵牛花而命名,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筛板、后部巩膜的发育不全有关[1]。本病多为单眼发病,儿童时期视力减退。本病可合并其他先天性眼部异常和视神经系统疾病。
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起源于RNFL,由纤维细胞和神经细胞堆聚而成[2]。常见于结节硬化病和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单独发生于视网膜和视神经者较为罕见[3]。其在形态学上可分为3型[4]:Ⅰ型位于RNFL,可见较亮半透明浅灰色发光团块且无钙化;Ⅱ起于内层视网膜,结节状,有钙化灶;Ⅲ兼有以上两型的特征。本例患者属于Ⅰ型。有学者认为早期病变呈半透明样,随着年龄增加,病灶逐渐致密钙化,呈白色“桑葚”样外观,随病灶钙化程度不同病灶在OCT上可表现为“虫咬”样或完全弱反射信号[5]。本例患者在随访期间病灶处未见钙化。
本例患者自幼视力较差,左眼视盘增大,其边缘见萎缩环和色素,数支狭细血管从视盘周边呈放射状走行,符合MGS临床诊断。黄斑上方血管弓处见黄白色半透明结节,FAF检查显示均质弱AF;FFA早期瘤体内较多表层血管网,晚期见病灶强荧光;OCT检查显示RNFL呈强反射信号,患者无皮肤及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可排除结节性硬化病及神经纤维瘤病,符合Ⅰ型孤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诊断。
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应与以下疾病鉴别:(1)视网膜母细胞瘤(RB)。RB与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外观相似,但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且生长较快,常发生钙化[6]。(2)视网膜细胞瘤。其是RB的一种良性变异型,部分患者有RB家族史,散发罕见[7]。(3)视网膜胶质细胞增生。其外观上与星形细胞错构瘤非常相似,但其发生一般与慢性炎症、青光眼和创伤等长期眼部疾病有关[8]。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无家族遗传病史、外伤等其他病史,仅合并视盘先天发育异常,因此考虑孤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可能性大。
MGS可同时伴存其他先天异常如视盘缺损、永存玻璃体动脉、前房分裂综合症、小眼球、瞳孔永存膜等[9];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可伴发皮腺腺瘤、中枢神经系统错构瘤、肾脏肿瘤,眼睑皮肤“粟粒”样丘疹等[10]。但两种疾病同时发生于同一只眼则鲜见报道。本例患者MGS合并孤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仅是两种疾病的偶然并发,临床十分罕见。由于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通常呈静止状态的良性肿瘤,对于少数合并玻璃体积血、脉络膜新生血管和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可给予对症治疗[11]。而MGS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因此未予以患者任何治疗,嘱其定期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