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顾虹. Waardenburg综合征一家系二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 36(12): 971-972.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191018-00335 复制
例1 患者女,24岁。因自幼双眼虹膜异色伴耳聋至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眼科就诊。自幼发现双眼虹膜异色,夜间视力较差,伴右侧耳聋;未行系统检查及治疗。父母非近亲婚配;母亲为先天性聋哑且双眼存在虹膜异色,其余亲属无眼部及听力异常。患者无明显额前白发。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3,−2.25DS→1.0;左眼视力0.4,−1.75DS→1.0。双眼眼位正,内眦间距正常。右眼全部虹膜色素脱失呈蓝灰色;左眼虹膜色素正常,纹理清晰(图1A,1B)。眼底检查,双眼视网膜色素改变,以右眼为重(图1C,1D),下方可见大片视网膜色素缺失。OCT检查,双眼黄斑区视网膜薄变(图1E,1F)。纯音测听检查:右耳骨导气导均未引出;左耳大致正常。

例2 患者女,48岁。为例1患者母亲。头发花白,内眦间距正常。右眼视力0.15,左眼视力0.3;均不能矫正。右眼全部虹膜及左眼下方虹膜色素脱失呈蓝灰色。眼底检查,双眼视盘颜色蜡白;右眼视网膜色素全脱失;左眼下方视网膜色素脱失,上方周边视网膜呈骨细胞样色素改变(图2)。

患者及其父亲、母亲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结果,患者及其母亲基因RPGR上的一个半合子变异(c.2257_2260del)和基因MITF上的一个杂合变异(c.640C>T);其父亲基因检测结果未见异常(图3)。诊断:Waardenburg综合征。

讨论 Waardenburg综合征是一种以先天性感音性耳聋及皮肤、虹膜、毛发色素异常为主要特征的遗传综合症,又被称为听力-色素综合征[1]。其临床表现分为四型,其中Ⅰ型、Ⅱ型最为常见,临床症状也较为相似,但Ⅰ型患者眼间距较大,Ⅱ型患者眼间距正常,且Ⅱ型患者较Ⅰ型患者更易发生听力丧失;Ⅲ型患者除听力丧失及色素改变外,还存在手臂及手的异常;Ⅳ型同时合并有先天性巨结肠症体征及症状。Waardenburg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Ⅰ型和Ⅲ型的致病基因为PAX3,Ⅱ型致病基因为MITF和SNAI2,Ⅳ型致病基因为SOX10、EDN3及EDNRB[2]。
本例患者及其母亲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测结果均符合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诊断。其中MITF基因c.640C>T(p.R214X)突变是已报道的终止突变,该突变使得MITF蛋白合成提前终止,造成MITF蛋白单倍体不足,进而引起黑素细胞发育异常。Nobukuni等[3]、Lalwani等[4]分别在不同家系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患者中检测到该杂合突变,患者均存在虹膜异色。值得注意的是,Waardenburg综合征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即使同一家系中的患者,症状也会有所差异,表现不一,而这种差异正是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本例患者仅表现为单侧耳聋和虹膜色素异常,矫正视力正常;而其母亲虽然突变基因相同,但表现为先天性聋哑,双眼存在不同程度的虹膜异色及大面积视网膜色素脱失,双眼视力较差且不能矫正。但本例患者未行相关电生理及视野检查,虽然患者就诊时中心视力较好,仍不能明确是否存在潜在的视觉功能损伤。
本例患者及其母亲基因检测同时发现RPGR基因的一个移码突变(c.2257_ 2260del)。RPGR基因是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XLRP)最主要致病基因。XLRP占全部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10%~15%,既往认为家系成员中仅男性发病[5]。但Yokoyama等[6]对3个日本XLRP家系研究发现,携带RPGR突变的女性家系成员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其中部分女性携带者可表现出典型RP症状。Talib等[7]对49个XLRP家系125例女性携带者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58%的患者存在视网膜色素改变,23%的患者表现为完全RP或锥杆细胞营养不良,73%的患者存在近视及黄斑区外层视网膜的薄变。本例患者及其母亲RPGR基因c.2257_2260del(p.G753fs)突变是一个新的移码突变,位于RPGR基因ORF15区域内,该变异改变了序列的阅读框,推测其对蛋白功能可造成影响。但患者因为存在大范围视网膜色素脱失,可能掩盖了RP的临床表现。此外患者仅有轻度近视,OCT检查发现双眼黄斑区视网膜明显薄变,提示本例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RPGR基因女性携带者的临床表现,而该移码突变也可能为致病突变。因此进一步研究其母亲家族其他家系成员,尤其是男性家系成员的眼科检查结果及基因样本,有助于明确该RPGR基因突变的致病性。
例1 患者女,24岁。因自幼双眼虹膜异色伴耳聋至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眼科就诊。自幼发现双眼虹膜异色,夜间视力较差,伴右侧耳聋;未行系统检查及治疗。父母非近亲婚配;母亲为先天性聋哑且双眼存在虹膜异色,其余亲属无眼部及听力异常。患者无明显额前白发。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3,−2.25DS→1.0;左眼视力0.4,−1.75DS→1.0。双眼眼位正,内眦间距正常。右眼全部虹膜色素脱失呈蓝灰色;左眼虹膜色素正常,纹理清晰(图1A,1B)。眼底检查,双眼视网膜色素改变,以右眼为重(图1C,1D),下方可见大片视网膜色素缺失。OCT检查,双眼黄斑区视网膜薄变(图1E,1F)。纯音测听检查:右耳骨导气导均未引出;左耳大致正常。

例2 患者女,48岁。为例1患者母亲。头发花白,内眦间距正常。右眼视力0.15,左眼视力0.3;均不能矫正。右眼全部虹膜及左眼下方虹膜色素脱失呈蓝灰色。眼底检查,双眼视盘颜色蜡白;右眼视网膜色素全脱失;左眼下方视网膜色素脱失,上方周边视网膜呈骨细胞样色素改变(图2)。

患者及其父亲、母亲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结果,患者及其母亲基因RPGR上的一个半合子变异(c.2257_2260del)和基因MITF上的一个杂合变异(c.640C>T);其父亲基因检测结果未见异常(图3)。诊断:Waardenburg综合征。

讨论 Waardenburg综合征是一种以先天性感音性耳聋及皮肤、虹膜、毛发色素异常为主要特征的遗传综合症,又被称为听力-色素综合征[1]。其临床表现分为四型,其中Ⅰ型、Ⅱ型最为常见,临床症状也较为相似,但Ⅰ型患者眼间距较大,Ⅱ型患者眼间距正常,且Ⅱ型患者较Ⅰ型患者更易发生听力丧失;Ⅲ型患者除听力丧失及色素改变外,还存在手臂及手的异常;Ⅳ型同时合并有先天性巨结肠症体征及症状。Waardenburg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Ⅰ型和Ⅲ型的致病基因为PAX3,Ⅱ型致病基因为MITF和SNAI2,Ⅳ型致病基因为SOX10、EDN3及EDNRB[2]。
本例患者及其母亲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测结果均符合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诊断。其中MITF基因c.640C>T(p.R214X)突变是已报道的终止突变,该突变使得MITF蛋白合成提前终止,造成MITF蛋白单倍体不足,进而引起黑素细胞发育异常。Nobukuni等[3]、Lalwani等[4]分别在不同家系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患者中检测到该杂合突变,患者均存在虹膜异色。值得注意的是,Waardenburg综合征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即使同一家系中的患者,症状也会有所差异,表现不一,而这种差异正是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本例患者仅表现为单侧耳聋和虹膜色素异常,矫正视力正常;而其母亲虽然突变基因相同,但表现为先天性聋哑,双眼存在不同程度的虹膜异色及大面积视网膜色素脱失,双眼视力较差且不能矫正。但本例患者未行相关电生理及视野检查,虽然患者就诊时中心视力较好,仍不能明确是否存在潜在的视觉功能损伤。
本例患者及其母亲基因检测同时发现RPGR基因的一个移码突变(c.2257_ 2260del)。RPGR基因是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XLRP)最主要致病基因。XLRP占全部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10%~15%,既往认为家系成员中仅男性发病[5]。但Yokoyama等[6]对3个日本XLRP家系研究发现,携带RPGR突变的女性家系成员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其中部分女性携带者可表现出典型RP症状。Talib等[7]对49个XLRP家系125例女性携带者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58%的患者存在视网膜色素改变,23%的患者表现为完全RP或锥杆细胞营养不良,73%的患者存在近视及黄斑区外层视网膜的薄变。本例患者及其母亲RPGR基因c.2257_2260del(p.G753fs)突变是一个新的移码突变,位于RPGR基因ORF15区域内,该变异改变了序列的阅读框,推测其对蛋白功能可造成影响。但患者因为存在大范围视网膜色素脱失,可能掩盖了RP的临床表现。此外患者仅有轻度近视,OCT检查发现双眼黄斑区视网膜明显薄变,提示本例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RPGR基因女性携带者的临床表现,而该移码突变也可能为致病突变。因此进一步研究其母亲家族其他家系成员,尤其是男性家系成员的眼科检查结果及基因样本,有助于明确该RPGR基因突变的致病性。